楊浩康 Dr Yeung Ho Hong - 健康資訊園地

楊浩康 Dr Yeung Ho Hong - 健康資訊園地

凹陷性角質溶解症(Pitted Keratolysis): 症狀、預防及治療方法 - 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

甚麼是凹陷性角質溶解症 (Pitted Keratolysis) - 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

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症狀

凹陷性角質溶解症(Pitted Keratolysis)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變,主要影響足底的表層皮膚。其特徵是皮膚呈現異常的白色斑點,伴隨成簇的小型凹孔,整體看來如同足底被打孔般的外觀。這種疾病雖然不危及生命,但會帶來顯著的不適感,並可能導致困擾患者的腳臭問題,特別是在長時間穿著密閉鞋類的情況下。

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膚感染了一些特殊類型的細菌,其中包括corynebacteria、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Kytococcus sedentarius、actinomyces以及streptomyces等。這些細菌通常在潮濕的環境中活躍,它們分泌的蛋白酶能夠分解皮膚的角質層,形成細小凹孔。此外,細菌的代謝物中含有硫化合物,這類物質會釋放難聞的氣味,導致腳臭的產生,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社交及心理健康。

引發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的誘因包括環境及身體因素的綜合作用。炎熱潮濕的天氣、長期穿著不透氣的鞋類以及手掌和腳底皮膚的增厚,都會使足部皮膚長時間處於潮濕狀態,為細菌繁殖提供了理想環境。此外,手腳多汗症(Hyperhidrosis)患者因出汗量過多,皮膚持續濕潤,亦是高危人群。糖尿病或免疫力下降的人,由於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更易感染這些細菌,從而誘發疾病。

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的症狀主要集中於足底。患者的皮膚可能呈現白色斑點,伴有多處小型凹坑,有時還會出現紅腫或輕微刺激感。儘管這些凹坑通常不痛,但當患者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時,可能感覺到皮膚瘙癢、輕微疼痛或不適。對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凹坑數量可能明顯增加,甚至合併感染,進一步加劇局部腫脹與異味問題。

診斷凹陷性角質溶解症通常依賴於皮膚科醫生的臨床檢查。醫生會通過詳細詢問病史並仔細觀察足底皮膚特徵來確定病因。有時,醫生可能採用皮膚刮片檢測或培養技術,以便明確引起感染的細菌種類。對於臨床表現特殊且難以判斷的病例,結合皮膚顯微鏡檢查也能有效區分疾病。

治療凹陷性角質溶解症主要以局部用藥為核心,輔以足部衛生管理。抗生素藥膏(如erythromycin、clindamycin或fusidic acid)是常用治療選擇,它們能直接抑制細菌活動,幫助清除感染源。病情較輕的患者在每天適度塗抹藥膏後,通常能在數周內看到症狀顯著改善。同時,足部保持乾燥至關重要,可輔以吸汗鞋墊或多汗症治療來減少皮膚濕潤度,從而防止複發。

對於重症患者或反覆發作的病例,醫生可能建議採用綜合療法。例如,結合使用抗菌劑、角質溶解劑與足部特製護理霜來修復皮膚屏障,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度足部清潔與足底防護措施,包括使用抗菌足粉、穿透氣鞋襪以及定期曝曬鞋類,都能有效降低細菌滋生率。

預防凹陷性角質溶解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保持足部清潔與乾燥。選擇透氣性良好的鞋子與吸汗襪子,避免穿著過緊、不透氣的鞋類,是防止細菌繁殖的基礎。平時加強足部護理,例如使用溫水清洗並徹底擦乾腳部,也能有效減少細菌感染的風險。同時,定期使用抗菌足粉及保持鞋內環境通風,能最大限度地阻止細菌生長。

總而言之,凹陷性角質溶解症是一種影響足底皮膚的細菌性感染,雖然病情多屬良性,但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腳臭及局部感染。通過正確的診斷及針對性治療,大部分患者都能成功緩解症狀,改善足部健康。同時,養成良好的足部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發生的關鍵。

↑ Back to top